从2小时到20分钟,《青春正当时》探秘超级工程背后的超级智慧

深中通道为何被称为是“风中穿针,海底绣花”的超级工程?这个汇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人类建筑史上新奇迹集群工程背后的“超级智慧”有何特别?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特别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湖南省委指导,芒果TV出品的青春励志纪录片《青春正当时》正在热播,最新一集节目《深中通道的造梦人》中,通过镜头,我们走近的正是那群在深中通道建设中挥洒青春与热血,于海天之间托举出世界建筑奇迹的青年们。

打通深中通道的秘诀:从钢壳沉管中走出的自主研发之路
横跨伶仃洋,全长24公里。世界顶级跨海通道工程——深中通道通车后,将把深圳至中山2小时的路程缩短为20分钟,快速融合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
但它的建设过程却荆棘载途,由于跨海距离过长以及海域地形的纷繁复杂,建设目标比起港珠澳大桥还要多两个车道。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钢筋混泥土结构形式,钢筋的配置及后期浇注难度将非常巨大。面对外界的技术封锁,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高级工程师夏丰勇所在的技术团队暗下决心:“核心技术借鉴不来,我们自己走自主创新之路。”最终,技术团队联合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二十多个单位,历经上万次的实验,终于用四年的时间成功研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钢壳沉管技术,“实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在国内的首次应用,也攻克了建造深中通道首要技术难关。”

戮力同心,环环接力,共筑世界奇迹
钢壳沉管隧道技术解决之后,深中通道的建造仍然任重道远。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是由32个管节组成,每个管节有2500个隔仓,为保证密封性,隔仓都需逐一进行封舱处理。
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的工作日常就是在闭塞的隔仓中与电光火石打交道,夏季高温且不通风,作业空间内温度经常高达60摄氏度,极度考验人的承受耐力,为了中国这座世界顶级工程能如期完成,工人们毫不退缩,工作精确到毫米之间。万众一心完成标段焊接之后,管节还需要经过混凝土浇筑、在海底进行对接安放之后才算完成它的全部工序。
面对各种技术难关,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工程师熊昊翔都能从容面对。完成升级的钢壳沉管,在指定水域进行对接,这个难度无异于“海底绣花”,但作为最熟悉这片海域的人,熊昊翔总能化繁为简,及时精准有效作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中国“智造”!科技发展助力超级工程
在深中通道的建设中,智能科技帮了大忙。吴宇恒夫妇对此深有体会。吴宇恒是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部长,他所在的团队负责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的浇注工作。“此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高峰期共有两条生产线,近2000余人一起工作。现如今,深中通道采用智能浇筑设备生产后,总人数精简到40人左右。通过智能化浇筑设备,工程师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管节内部的浇筑过程,最大程度保证浇筑效果。”
吴宇恒的妻子何朝菊,作为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质检部的副部长,管节浇筑前需要由她所在的团队进行仔细勘察。“确认钢壳无破损才能进行浇筑,一个标准的钢壳沉管有2255个仓隔,肉眼检查耗时且不精准。在使用智能化探头深入仓隔工作后,可以实时精确地看到仓隔里的情况,大大提高质检效率。”
从1997年通车的虎门大桥,到2018年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再到如今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深中通道,一条条巨龙蜿蜒曲折,从此天堑变通途。无数青年建设者们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让世界见证着了不起的“中国速度”。
 

相关产品

评论